前景争议
虽然各方机构纷纷入场争夺牌照,但第三方基金销售机构未来的盈利前景如何并无清晰图景。
一方面第三方销售机构刚刚出现,与银行券商不同,信誉不会马上建立,普通投资者也难以直接认可,投资者会质疑第三方的安全性。目前证监会要求每家机构找到一家监督银行,防止产生风险,移植了第三方存管的监管模式。
另一方面,由于第三方销售机构是市场的新人,在许可的范围内,为了竞争和拉客户,肯定采用直接降低费率的手段,因此第三方销售机构的费率肯定是最便宜的。
按照杨文斌的测算,第三方销售机构的保有量需要达到30亿元至50亿元的存量规模,才能实现盈亏平衡点。
为了获得规模,价格战难以避免,这在银行与第三方基金销售机构之间,以及第三方基金销售机构之间均存在这个可能。
此外,第三方基金销售机构在价格、便利程度、服务水平等方面上,并非其他机构不能超越,如何在市场上立足需要这些机构认真研究,未来的竞争势必异常激烈。
“银行根本就不把我们放在眼里,这是必然的,人家有12万个实体网点,我们有什么?”一位第三方基金销售机构人士说。
不过,有境外市场这个蓝本,中国市场也可以无限做大。
“现在的基民大部分年龄在45-60岁之间,他们与网民的重合度不高。当25岁到45岁这一批人成为基民主流群体时,线上电商的发展阶段就到来了。”一位基金管理公司人士说。
“我们不期望像国外那样做成80%,但三年到五年做到10%的市场份额问题不是很大。”杨文斌说。“对于单个公司来说,二年到三年可能做到30亿-50亿元,实现盈亏平衡,五年到十年可以做到100亿-200亿元,在市场中占有1%的份额。”
不过杨文斌强调,要想有发展,最重要的是差异化。“费率是一种差异化,渠道也是一种差异化,客户群体是一种差异化,营销方式也是一种差异化。总之要与银行券商拉开差距,锁定人群,在有限时间内找准、定位。”
“基金销售是金融服务产品,虽然边际利润单笔不高但规模很大,我们这个产品主要是走规模效应,是中长期的事业。”杨文斌认为。
江赛春的德圣基金并没有参与牌照争夺战,原因是对于业务模式的考虑不成熟。“在行业初期,准入的投入很大,前几年一定亏钱,所以要找好时机介入。”江赛春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