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来论|IPO频遭否决是否正常?

文丨钟俞
2018年01月26日 09:36
提高审核标准并不怕,怕的是标准不稳定、不透明。实践证明发审委无法对企业价值做实质判断,应回归以信息披露为中心,还权于市场
从近期IPO否决比例、否决依据的“突变”来看,结果显然不正常,但是,就我国股票发行制度设置而言,这种状况却又再正常不过。图/视觉中国

  文丨钟俞

  一段时间以来,A股IPO申请频遭否决,甚至出现同时上会的数家企业几乎全军覆没的情况。据统计,去年10月中旬新一届发审委上任以来,100多家上会企业,只有一半左右获得审核通过,其他被否、取消、撤销、暂缓等接近50%;如果考虑安排上会前的中止或撤回情况,那些向中国证监会正式提交的数量众多的IPO申请,实际审核通过比例远低于50%。

  会后公布的发审会提问,涉及企业历史沿革、业务、财务、合规、募投、信息披露等方方面面,几乎无所不包,同时,由于没有公布问题答复和审核依据,也就是只有考题,没有答辩,没有裁判,没有答题标准,外人实际上无法猜度否决的确切理由和规律。不少业内人士感慨,越来越不知道IPO该怎么做,上市几乎像求签打卦一样难以捉摸;市场人士则惊呼,没想到原来IPO堰塞湖还可以这么解决——似乎不妨以“从严监管”的名义一否了之,以此吓阻企业IPO意愿,以此实现所谓新股发行“常态化”。

  更多高品质报道抢先看,请订阅财新出品的微信公众号“金融混业观察”。

责任编辑:蒋飞 | 版面编辑:许金玲
推广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