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风险的释放不是新一轮经济与金融改革的产物,千万不能把改革当作经济与市场波动的“替罪羊”
危急时刻,预期管理就是信心管理。政府救市要政策透明,明确目标和路径,即让股民知道政府的决心和目标,实行的政策作用和效果,实行政策的步骤,还有什么后备政策可以使用等
对于股市最大的误区是,股市本身是一个市场,反映的是市场对于未来的预期;而不应当是国家需要股市怎么样才最有利。利用市场的结果只能是被市场打脸
政府要控制货币政策的力度,经济稳定的时候逐步缩小杠杆;而不是现在就“杀鸡用牛刀”,等到杀猪的时候用什么刀?
股市动荡引发系统性金融和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很小,政策在应对时需权衡收益和成本,而不应不顾一切的“暴力救市”,集中资源化解融资盘风险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5年前,日本央行开展了对股市的直接救助计划,日本股市实现了大幅上涨。在我们期待中国“央妈”早日救市时,不妨先看看日本“央妈”是怎么做的
A股现在的状况,是因为此前一段时间的救市力度不够,还是一心想稳住指数的救市策略根本错了?可以想见,这个问题困扰着很多投资者,也困扰着监管层乃至更高决策当局
这一轮上涨不是一个业绩推动的牛市,它是靠预期推动的,预期的变化比业绩的变化要大;这一轮是中国有史以来比较大规模的杠杆牛市,参与面又广、资金量又大,所以导致暴力去杠杆
A股在带杠杆的资金推动下高歌猛进,下跌的本质是相当多股票价格太高。但每个人都觉得墙倒之时自己会是第一个跑出来的,万一跑不出来还可归罪“阴谋论”:为什么不把墙垒得更结实些
央行将作为最后贷款人,必须事先干预金融风险,否则必然导致道德风险
迷失的监管需要找回信念与原则,回归应有的监管职责,让市场回归长期信心
近年来,一股“伪市场化”情结滥觞于朝堂,鼓噪于媒体,蔓延于坊间,造就了A股市场理念幼稚,预期混乱,举措失当,也酿成了这次来的意外,来者不善的牛熊逆转
利用过去一年多来股市融资的建仓数据,可以估算出已跌回其建仓成本价的融资盘规模
轻动监管底线,迎合非分要求,纵容短期博傻,将营造更大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