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市场忧虑美国金融危机可能成为瑞银分拆的导火索,进而波及其中国业务时,瑞银中国却已开始招兵买马。
“瑞银不会分拆,尽管我们经历了一次性撇账的阵痛,但也正因如此,我们目前有较强的危机抵御能力,信用违约掉期指数(信用违约掉期指数反映赔偿债券违约的成本,被投资者用作对冲或者猜测信用违约风险。)亦处于安全低点。”瑞银证券一位高层自信地说,他们已在招兵买马。据介绍,仅瑞银证券资本市场部已经招了24个人,其中一些人来自美林和雷曼兄弟。瑞银证券为中国首家由外资直接入股的全牌照证券公司。
“我们在伺机而动,寻找合适的人选。”前述人士直言。
瑞银日前宣布,任命张化桥为瑞银投资银行中国区副总经理,任命蔡洪平为瑞银投资银行亚洲区副主席。
张化桥,自称“湖北农民”,人称“民企之父”。在瑞银植根中国之初,就在为瑞银效力,2006年曾一度离开。
瑞银高度评价了张化桥的价值,称其回归将进一步加强瑞银投资银行的业务优势,“我们目前取得的成功,许多种子都是由他此前担任中国研究部联席主管时播撒下来的。”
张化桥曾于1999年至2001年担任瑞银投资银行中国研究部联席主管;其后担任中国研究部主管至2006年。此后,他任职于深圳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担任首席营运官。他将于9月29日起就任瑞银新职务。受张化桥离职消息拖累,深圳控股股价昨日最多急挫逾20%。中银国际及高盛分别发表报告,均认为张化桥的离开,对深圳控股前景必会产生负面影响,因为市场认为,张化桥能使深圳控股有一致的发展目标和战略规划。
随着张化桥的回归,现任中国区投资银行部主席及总经理的蔡洪平,将从即日起担负新的职责,张化桥将向蔡洪平汇报工作。
瑞银投资银行亚洲区主管Robert Rankin在宣布此项任命时表示,“任命蔡洪平为投资银行亚洲区副主席,充分说明了中国对于全球投资银行业务及瑞银的重要性。自2006年蔡洪平加盟瑞银以来,我们一直在中国保持此领域排名第一的位置,为中国公司完成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交易。他在担任此新职务后,仍将继续领导瑞银在中国的投资银行业务。”
蔡洪平曾是上海市政府工业及交通管理小组成员,后于1992至1996年间担任国务院上海IPO小组成员。他于1997年加入Peregrine投资银行,并于1998年和2002年先后被任命为公司的副董事总经理和董事总经理,此后被任命为法国巴黎百富勤(BNP Paribas Peregrine)投资银行亚洲区的联席主管。2006年3月加入瑞银,担任瑞银中国投资银行部主席。
今年8月,瑞银集团宣布将旗下业务三分天下,分而治之。与之配套的措施之一是,将建立自治的业务部门管理层和员工直接与其部门业绩挂钩的奖励机制。瑞银称,此举在恰当而严格的风险框架内,充分体现不同活动的风险和回报。瑞银还强调,将继续投资发展其核心资产——全球财富管理业务。目前,瑞银集团在国内的参股公司瑞银证券,是国内为数不多的拥有财富管理牌照的外资投行。在此轮次贷危机中,瑞银得以幸免于难,其商业银行和财富管理贡献的利润不容小觑。
在瑞银宣布这一新政后,市场一直对于瑞银一体化服务的核心竞争力是否会因而受挫,以及瑞银亚太区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抱有疑虑。但瑞银亚太区数位高层均表示,瑞银在中国的发展和承诺将是长期而坚定的。
整个亚太特别是中国的证券市场处于调整期,去年表现凌厉的瑞银中国投行业务,今年正面对“过而不发,按兵不动”的IPO调整期。不过,前两个季度,“受惠于活跃的并购活动,瑞银投资银行的收益,继续居亚太地区投资银行界之首。最后,在证券业务上,尽管市场持续波动、客户也持续降低杠杆债务,但瑞银在亚太区次级市场上仍处于领导地位。” 瑞银集团中国区主席兼总裁李一表示。
瑞银中国目前依然是惟一一家拥有全牌照的券商。其他不少外资券商在急起直追的过程中,遭遇了其集团命运的大起大落,瑞银传统的竞争对手高盛和大摩亦元气大伤。市场人士预计,瑞银所拥有的牌照的稀缺性,导致无论谁成为其股东,都难以割舍中国市场的广阔机会。
不过,亦有资深投行人士表示,瑞银本身是以财富管理见长,而后进入投资银行领域。行事谨慎低调、甚至一度被人称为“老太太”的瑞银,与投资银行高调张扬的文化能否很好地融合,特别是一旦瑞银遭遇危机,其投行业务是否会被分拆出售,仍是个未知数。毕竟,亚太区整个的业务贡献度,仅占瑞银全球总额的13%。尽管中国业务欣欣向荣,但如果未来集团整个战略调整,是否会受累及,或许只有时间才能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