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银行非流通股的“解禁日”即将到来,其中具有减持意向的股东数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9月19日是北京银行(上海交易所代码:601169)上市一周年之日。对于北京银行而言,这个日子却担忧甚于欣喜。因为届时北京银行将有27.55亿股非流通股迎来解禁,这相当于该行总股本的44.2%,对当前萎靡的股价无疑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现在有减持意向的股东还是少数。”17日,北京银行董秘杨书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几个月前,北京银行就开始着手走访部分法人股东,了解其减持意愿和理由。走访对象包括39家法人机构和员工股东,这占到可解禁的非流通股股东的三分之二。”
根据北京银行董事会办公室统计数据,目前持有北京银行1000万股以上的39家法人股东中,仅有三家表达了减持意向,总额逾5000万股,其中意向减持额度最大的一家为2000万股,占其持有股份总额的20%。
杨书剑解释说,上述这家法人股东与北京银行董事会沟通时表示,减持并非是企业资金链紧张,而是持有金融机构股权不属于其主业经营范围,因此希望逐渐淡出。而另外两家表达减持意向的法人股东,则是希望通过减持获得现金,若股价走低会逢低吸纳一部分仓位。
即将迎来解禁的非流通股中,还包括总额逾1.8亿股的北京银行员工持股。但来自北京银行董办的统计结果显示,目前这1.8亿股员工持股不会出现减持。据了解,北京银行员工持股来源较为复杂,包括正常的员工股权激励,也包括历史累积而成。北京银行前身系由90家城市信用社整合而成,部分员工持股系由早年城信社入股形成,之后自1997年以来的四次增资扩股,员工也屡有入股。
作为2007年成功登陆资本市场的三家城商行之一,北京银行去年9月上市,发行价为12.5元/股,此后一度涨至每股25.15元。然而,今年以来该行股价在金融股整体萎靡之下,走势不佳,继8月5日跌破发行价后,9月17日更收低至每股6.68元。
尽管该股目前价位较为低迷,但与早年入股价格相比,非流通股解禁仍能获益不少。
以第四次增资扩股期间战略投资者荷兰ING和国际金融公司(IFC)的入股价格为例,当时每股价格为1.9元,溢价为3.4倍——事实上,这也是当时外资入股银行的最高价。若当时以此价入股,除去时间成本和资金收益,如今减持每股依然能获利5元以上。
目前,北京银行第一大股东荷兰ING持有北京银行16.07%股份。根据双方拟定的引资协议,ING的禁售期为A股上市后三年内不得转让。值得注意的是,2005年ING入股时,共持有北京银行19.9%股份,去上市之后,ING的持股比例摊薄为16.07%。
据了解,上市股权摊薄后,ING一直希望能有途径将持股比例恢复至19.9%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