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6月12日发布的数据显示,5月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同比增幅上升至18.07%;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3185亿元,同比多增712亿元。
货币供应量指标,尤其是M2,被认为是通货膨胀的关键决定因素。6月12日,据国家统计局发布,5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7.7%,有所回落。但由于M2反弹等多方面原因,多位分析人士表示,CPI指数虽可能出现下降,但对通胀形势仍不应过于乐观。摩根士丹利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王庆即认为,M2反弹可能是央行日前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主要考虑。
高盛公司研究报告认为,5月M2增长反弹的原因可能包括:一部分与股市相关的资金有所调整,但这部分资金除客户保证金外没有被计入M2;商业银行部分信贷没有被算成贷款;海外流入资金有所增加。该报告同时表示,判断广义货币供应的状况,还需要关于M3的进一步信息。
5月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增加3185亿元,同比多增712亿元。1月至5月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21201亿元,同比多增273亿元。
高盛公司经济学家宋宇、梁红则估算,4月和5月的新增贷款占二季度贷款控制目标的72%,占全年3.6万亿元目标的30%。
王庆认为,虽然5月贷款多增的712亿元约合29%的同比增幅,但前五个月的贷款增量变化不大,仍在可控范围内,并不显示货币政策或信贷管制已有所放松。
5月人民币各项存款增加8826亿元,同比多增7245亿元。1月至5月人民币各项存款增加41761亿元,同比多增16924亿元。
对此,王庆表示,股市波动造成的居民储蓄存款回流至银行,可能是货币供应量上涨的原因。据他估算,储蓄存款同比增幅已经由3月的8.8%,4月的10.4%,上升至5月的13.7%,为2006年12月以来的最大增幅。
此外,5月金融机构外汇各项贷款增加30亿美元,同比少增5亿美元,外汇存款下降21亿美元,同比多降70亿美元(去年同期增加48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