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在4月通胀数据披露后仅几个小时,中国人民银行便宣布,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自5月20日起执行。
这是央行今年内第四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至此,准备金率已由年初的14.5%上升至16.5%。
国家统计局12日上午公布,4月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8.5%,继3月同比增长8.3%后,4月CPI数据环比小幅上涨0.1%。
本次和上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均是在国家统计局公布消费者价格指数后不久即出台,政策紧缩意图非常明显。鉴于通胀风险持续高企,专家称央行仍将使用数量型工具调控。
目前,对于是否应以加息方式抑制通胀,分析师仍存争论。有分析人士指出,虽然美国降息步伐暂时放缓,但在生产资料价格普遍上涨的背景下,部分行业亏损增大,财务负担也相当大,特别是考虑到稳定证券市场之需,政府或会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对加息决策保持慎重。
此外,加息还须考虑资本流入因素。热钱流入现已引起管理层的重视。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上周末在陆家嘴论坛上强调,必须把维护金融安全稳定放在首要位置,强化对跨境资本流动的监管。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在其报告中表示,鉴于CPI仍然处于高位,货币政策仍有必要进一步从紧。但随着中美利差倒挂越来越大,为防止短期资本流入的冲击,央行近期上调利率的可能性不大,从紧货币政策仍将以数量型工具为主。
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则表示,二季度政策重心仍在反通货膨胀方面,紧缩态势仍将持续,而年内仍可能加息一次。但他也表示,目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飙升是新兴市场通胀攀升的主要来源,而人民币升值可以部分抵消输入型通胀,而且较加息更为有效。
摩根士丹利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王庆认为,最近中国出口增长的明显放缓降低了后市进一步宏观调控的预期,人民币汇率不会出现一次性的大调整,而利率也不会大幅提升。
一季度国内信贷和货币供应量数据显示,央行对信贷控制异常严格,在央行严格的“窗口指导”政策下,贷款增速基本控制在全年预定目标下。除此之外,为对冲流动性,央行亦加大央票发行力度,一季度央行共计发行央票1.32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5870亿元,增幅高达80%,创下自2002年以来单季发行的最高量。
今年以来,央行频频动用数量型工具,无论从频率还是规模上,力度都明显增大。自2007年年初至今,存款准备金率共计上调14次,从最初的9%升至目前的16.5%。
雷曼兄弟公司新近发表的中国经济研究报告预计,为对冲因外汇储备飙升而不断增加的流动性,中国年内会继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至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