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金融 > 要闻 > 正文

解读中美战略经济对话

2007年12月13日 21:04 来源于 caijing
会谈焦点的转向,不仅可以解读为中国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对渐进有效的可控原则的坚持,同时也表明中美之间有更多的利益汇合点

  对于刚刚结束的第三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中国总理温家宝的总结是,这是一次成功的对话,因为双方在两个方面取得进展:一个是在两国人民最为关注的产品安全问题上达成了共识;第二,在符合两国人民长远和根本利益的合作问题上,比如能源和环境问题上也取得了一致。
  虽然产品安全并非今年才出现,但随着今年5月的有关“中国制造”话题的凸显,从5月份的第二次战略经济对话开始,产品安全问题进入双方领导层的视野,并进而成为对话的内容之一。此次对话,双方更是就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在包括药品和医疗产品、食品和饲料、酒类和烟草产品等八个领域签署促进进出口安全的备忘录。
  而从2005年“八国集团”苏格兰鹰谷会议后急剧升温的环境和能源安全问题,已然成为当今国家之间以及国际性会谈中不可回避话题。因此,中美双方此次签署了加强发展生物质资源转化燃料领域合作的备忘录,以及合作打击非法采伐和相关贸易的备忘录。并确认在未来十年开展广泛合作,以应对能源和环境问题。
  相比之下,前两次战略经济对话焦点的人民币汇率问题并没有成为此次对话的核心问题。这部分因为自2005年7月人民币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国保持了总体升值的态势。在对话结束后举行的美方代表团新闻发布会上,美方代表团团长、财政部长保尔森在回答有关人民币汇率问题时承认,人民币已经在升值,步伐也在加快,过去的一年里人民币升值幅度达6%。他称,美方不会花过多的时间去讨论什么样的升值速度恰当。“更重要的是,我们在一些原则上达成了共识,即更快的升值所能带来的好处。”
  这种焦点的转向,不仅可以解读为中国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对渐进有效的可控原则的坚持,同时也表明中美之间有更多的利益汇合点,有更多需要共同应对的问题,因此产生更大的合作空间。中方代表团团长,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因此在闭幕后的联合记者招待会上表示,第三次对话的重要特点在于中美双方超越了对短期经贸热点问题的简单关注,从战略高度对今后一段时间内中美经贸关系的发展进行了综合思考。
  不过,围绕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最大的争议,也许就是关于对话具体成果的预期同实际间的差异。前两次对话,特别是第二次对话,由于被汇率问题所笼罩,出现不少对战略经济对话价值和效果报以怀疑的态度。
  为此,双方代表此次分别重申对话的战略意义所在。吴仪表示,将坚持对话“全局性、战略性、长期性”的定位,为中美其他经济合作机制提供政策性指导,其他经济合作机制要围绕战略经济对话所确定的原则和方向来开展工作。而保尔森也强调,战略经济对话的重点是在长期经济议题以及一些紧急的短期问题上。在战略经济对话上,只有进展没有退步。“必须承认我们是有所进展的,如果没有对话就不会有这些进展。”
  从这个意义讲,中美经济战略对话在两国间尚未建立元首定期会晤机制的情况下,更多扮演了在经贸领域类似元首会晤机制的角色,即达到为两国间经贸领域的其他对话磋商定调的作用。因此,寄希望于战略经济对话发挥立竿见影的效果,取得非常具体的成就,无异不智。反观在对话前一天举行的第18届中美商贸联委会(JCTT),双方共签署了14项协议和备忘录,涉及高技术贸易、食品与饲料安全、药品医疗器械安全、节能和环保产品检测认证、投资贸易促进、生物燃料能源、农业科技、环保、医疗卫生及绿色煤电等多个领域。
  但正像识者知,围绕两国经贸合作最大的挑战之一来自中国国内的民族主义和美国国内的保护主义。特别是在美方,随着2008选举年的到来,中国议题,特别是人民币汇率和中国对美的巨额贸易顺差很有可能成为选战的辩论话题。选举政治至少为来年的两国经贸关系乃至更大的双边关系投下阴影。在这种情况,适时对美国内的保护主义力量发出警告,也成为战略经济对话所肩负的责任。
  因此,从这个角度说,坚持对话的“全局性、战略型、长期性”定位不仅有助于维持中美两国在经贸领域的高层长效磋商机制,更有利于以机制的方式避免两国经贸关系偏离合作共赢的轨道,沦为国内政治的牺牲品。■

相关报道:

  推荐进入财新数据库,可随时查阅宏观经济、股票债券、公司人物,财经信息尽在掌握。

版面编辑:运维组
推广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