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金融 > 要闻 > 正文

李扬:上海建设金融中心应抛弃两个诉求

2007年12月03日 08:53 来源于 caijing
其一为希望中央给个说法;其二为包揽天下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李扬12月2日表示,上海建设金融中心应该“抛弃两个诉求”,。李扬是在2007中国金融人才战略高峰论坛上作此表示的。
  “首先是应当抛弃希望中央给个明令,给个说法,让上海建成中国的国际金融中心的想法。这不是市场经济应当做的事。更何况即便国家有了表态,也不会有什么实质性的资源。”
  李扬说,早期深圳可以用铁丝网拉起来,人为造出一个中心,但最近的港股直通车已预示了传统发展模式——即把一些独特资源赋予某些地区和某些机构——的终结。“这已不是今日全球化背景下市场经济的做法。虽然中央也是支持的,但不能指望有一些独特的资源。”
  “第二应该放弃包揽天下的想法。过去说金融中心,实际上就否定了其他城市成为金融中心的可能。上海虽然很重要,但是中国太大了,到北京和东北就感受不到上海的辐射。我们应该做的事,是依据市场经济的原则,做出特色,使之成为事实上的中心。”
  李扬同时认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指标虽然很多,但特别重要的事情有三件。
  首先是人才。李扬说,所有的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必要条件之一,是有大量合格的从业人员,另外,周边也应该有大量合格的相关人才。解决人才问题无非两条路,一条是引进,一条是培养。引进虽然很重要,但光靠引进解决不了中国的巨大需要。
  “前不久楼继伟董事长谈到CIC(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要从华尔街引进人才。我提出两个问题:一是付得起钱吗?第二,有用吗?”李扬说。
  李扬认为,引进人才成本很高,中国过去往往引进了一些在华尔街不成功的人,而且要价很高;其次,引进的人才不一定合用。他以衍生品市场和中外利率机制的差异为例,认为“局外人”不太容易看得明白中国非常特殊的管制、市场化和半管制三者结合的利率机制,中国开发利率衍生产品需要立足于培养本土化的人才。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李扬提出,要跨越文理科划分造成的知识结构的隔离,培养文理结合、理论和实践结合的人才。“中国的金融教育按在校生的规模来说,恐怕不能说不发达。但如果不能做到文理结合、理论和实践结合,就不能说是合格的金融人才。”
  其次是创新。李扬提出,衍生品的创新应当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衍生品已经成为全球金融竞争的焦点,下一步可能成为中国金融竞争的焦点。他尤其提出,应当大力开发与银行资产负债表相关的衍生产品。
  李扬分析,衍生品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美国模式的传统衍生品或者简单衍生产品基于可交易产品,其他国家想复制但由于基础金融结构的不同而难获成功。第二阶段,衍生产品和银行资产负债表的结合成就了面向欧洲市场的伦敦,欧洲金融市场的特点是银行为主,复杂衍生产品对应的金融资产远大于简单衍生产品。对银行为主的中国来说,不可能将市场基础改变为美国模式,应当吸收金融衍生品的理论和原则,发展适合自身的衍生品。
  与此同时,李扬提出,上海应该大力发展场外权益性产品的交易,而不应满足于有一个证券交易所。
  最后,上海要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应该进一步完善法治环境,加强司法和执法,创造出与周边地区相比的优越性。
  对此,中国国际金融公司研究部董事总经理黄海洲表示认同。他进一步认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瞄准伦敦和纽约比较困难,目前应当学习东京,因为东京对上海的启示更大。“东京基本上服务于本国,但谁也不会否认东京是一个国际性的金融中心。”■

  推荐进入财新数据库,可随时查阅宏观经济、股票债券、公司人物,财经信息尽在掌握。

版面编辑:运维组
推广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