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金融 > 要闻 > 正文

人民币理财竞争加剧 监管风险不容忽视

2007年08月04日 15:19 来源于 caijing
人民币理财市场在信息披露、激励模式等方面存在的风险不容忽视,亟需有效的监管,复杂程度与风险远远超过了传统的银行储蓄产品



    据业内人士透露,今年上半年,工行个人理财业务迅速增长,人民币理财产品销售总额大约达到729亿元,而去年以1400亿元位列人民币理财产品销售冠军的光大银行,今年上半年新增规模大约为450亿元。尽管光大银行今年仍以月均100亿元的幅度快速增长,但其市场潜力已明显落后于工行。
    对于今天的理财市场,商业银行深切感受到了竞争的加剧。中小银行的产品创新优势开始被大银行的规模优势所超越,而除了同业竞争加剧,银行还在面临证券、基金、保险、信托等其他金融机构加速分享理财市场蛋糕的竞争。创新类证券公司可以开展集合理财业务;基金公司可以投资除期货、外汇外的大部分国内金融产品;保险公司通过分红险、投资连结险等产品渗透理财市场;信托公司更是可以横跨货币市场、证券市场和实业市场,为投资者提供更丰富的收益来源。今年上半年,已披露半年报的50家券商净利润达到了417.68亿元。基金的规模达到1.8万亿,基金的净收益也超过了3000亿元,这些机构对银行的冲击也在不断地加剧。
  近年来,中国银行业个人理财产品呈现交替繁荣的局面。2006年以前,中国股市长期低迷,再加上人民币汇率改革、美联储不断加息、本外币存款存在较大利差、国外股市和金市大涨等因素,外汇理财产品普遍受欢迎。工商银行“汇财通”、建设银行“汇得盈”、中国银行“汇聚宝”、中信银行“理财宝”便是这一时期的产物。与此同时,由于货币市场利率走低和中国股市的五年熊市,人民币理财产品节节败退,一些银行甚至停办了人民币理财业务。
  2006年以来,人民币理财再次升温,产品销售火爆。这与中国股市的红火、国家政策的倾斜和各银行的开拓创新紧密相连。人民币理财产品开始突破分业经营的限制,染指股市、信托、保险;同时,通过结构性产品,跟国际接轨,以衍生工具的运用弥补了单纯人民币理财可能产生的风险高或收益低等特点。
  招商银行北京分行副行长刘嘉隆介绍,目前,银行为客户提供的人民币理财产品主要分成三大类:一是保障类产品,如人寿保险;二是固定收益类产品,如存款、信托;三是风险收益类产品,如基金、股票等。三者构成“理财金字塔“,越到顶端风险和收益越大。
  值得注意的是,市场出现了一个较为明显的特征——中小银行的产品创新优势开始被大银行的规模优势所超越。2004年9月推出首个人民币理财产品的光大银行,一直以持续的创新能力得到业内认可,2006年,其人民币理财产品占据了21%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一,工行以18%排名第二。但今年以来,光大银行却可能失去理财市场“领头羊”的地位。光大银行零售业务部副总经理、财富管理中心主任张旭阳对此解释说,“工行的规模太大了,它的网点是光大的20倍-30倍。”
  目前,市场上最为畅销或被关注的银行人民币理财产品主要有以下几种。首先是打新股产品。由于证券市场形势良好,打新股产品自去年推出以来便成为银行的宠儿,各大商业银行都将此类产品作为吸引客户的法宝。截至目前,“中信理财“的“打新”系列已发行了四大系列十余款产品;工行今年已推出“打新股”理财产品14期。从规模而言,银行理财产品中用于打新股的资金总量在千亿元以上。有模型测算过,网上申购预计收益不会低于4%。
  其次是信托类理财产品。张旭阳认为,信托公司的介入是近两年理财产品的重大突破点。目前银行信托类理财产品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针对房地产、基建项目的信托,一类是指向股票的集合理财。比如,自2006年起,中信、工行、建行、光大、民生、兴业等多家银行曾先后推出各自的信托类理财产品。除了以上市场风行的产品外,张旭阳预计,不久的将来,人民银行等监管机构将推出垃圾债券,黄金交易新品种,利率互换等产品,产品的种类会越来越丰富,交易也会越来越活跃。另外,他还十分看好私人股权投资。
  然而,人民币理财市场在信息披露、激励模式等方面存在的风险也不容忽视,亟需有效的监管。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金融学副教授赵欣舸在他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虽然很多投资者把“打”新股看做是低风险的投资,但这是相对于二级市场的风险而言的,“打”新股绝不是只赚不赔。仅在2004年,美欣达、苏泊尔和宜华木业上市当日都跌穿了发行价;在2006年,中国国航上市当日也出现了“破发”的情况。投资者对申购新股的理财产品的风险应该有一个更理性的判断。
  此外,目前几乎所有申购新股的理财产品都收取不菲的业绩报酬,高出预定收益的部分银行可以收取高达40%至50%的业绩报酬,这些产品收费定价既有随意性,又缺乏合理的解释。
  赵欣舸认为,从长远来看,银行理财产品的监管体制亦面临严峻的挑战。目前,大多数银行理财产品实际上最终投资于各种证券,已经在相当程度上打破了“分业经营”的限制。这些理财产品的复杂程度与风险远远超过了传统的银行储蓄产品,远非中国基于“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体制能够有效管理的。■

(全文详见即将于8月6日出版的《财经﹒金融实务》“理财·金字塔”)

  推荐进入财新数据库,可随时查阅宏观经济、股票债券、公司人物,财经信息尽在掌握。

版面编辑:运维组
推广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