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金融 > 要闻 > 正文

高盛认为M2低估货币增速

2007年07月06日 23:28 来源于 caijing
高盛经济学家梁红认为M3等较为广义的货币供应指标比M2更有效,而M3的高增长率意味着通货膨胀面临上行风险

高盛经济学家梁红认为,M3等较为广义的货币供应指标比M2更为有效,而M3的高增长率意味着通货膨胀面临上行风险

  “中国M2增长率可能低估了货币扩张的速度,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面临着上行风险。”高盛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梁红在7月5日发表的《亚洲经济简评》(下称简评)中表示。
  梁红在简评中认为,2006年二季度以来M3的增长一直快于M2,这可能反映了与资本市场相关的金融资产(如开放式基金、非金融机构持有的债券)的快速积累。与此同时,政府在2007年下半年出台更果断调控措施的概率也在上升。
  依据梁红的观察,过去M2增长率与M3增长率基本一致。然而2006年二季度以来,M2和M3的增长开始分道扬镳——M3保持着前期的整体扩张势头,而M2增长率却一直在逐步放缓。事实上,M3增长率现已逼近2003年中期以来的最高水平。
  目前,中国的M2货币供应量包括流通中的货币、银行的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储蓄存款,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持有的客户保证金。M3货币供应量则是指M2加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存款(非客户保证金的部分),以及金融机构发行的证券。换句话说,M3相当于整个银行体系(包括央行)的金融资产总和。
  梁红认为,与资本市场相关的金融资产的快速增长是M2和M3的增长率出现差异的原因所在,而中国股市的强劲表现是非M2存款急剧增加的重要原因。
  随着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与股市相关的非银行金融机构资产的快速积累对整体货币扩张的贡献已不容忽视。因此,M2供应量增长率可能低估了货币扩张的真实水平,因为它并没有把金融体系中一些最活跃的环节包括在内。
  “相比于M2而言,诸如M3等较为广义的货币供应指标,将逐渐成为衡量货币扩张程度和预测整体需求未来变化的更为有效的指标。”梁红称。
  梁红的观点无疑为经济学家们近日的一场争论增添了注脚。近来,北京大学教授宋国青和摩根士丹利经济学家王庆先后在发表文章,表达了对中国货币度量的不同看法。
  宋国青认为,货币度量有问题,“从银行出去的货币的增长速度本来相当高,其中一部分流到了M2这个口袋,另一部分流到了别处,而且这部分增长率更高,还不出现在央行货币监察雷达的屏幕上”。王庆则表示,货币度量没有问题,M2增速的放缓主要反映了货币需求的放缓。
  梁红显然倾向于宋国青的看法。但相信这场争论还会继续深入下去。
  而在政策层面上,梁红指出,中国的通胀风险主要归因于货币政策的宽松,以及随之而来的整体需求相对于经济供应能力的过度扩张。尽管供给的因素或全球食品价格上涨可能是导火索,但国内食品价格的整体上涨主要应归因于整体需求的旺盛。鉴于近几个月来M3同比增长率始终在19%左右,梁红认为,短期内经济增长可能继续加速,通胀压力也会随之加剧。
  梁红表示,货币供应的快速扩张还凸显出政府有必要采取果断的货币紧缩措施,以抑制过剩的需求,并防范类似于2003年至2004年经济过热现象的出现。  2003年至2004年宏观调控的经历表明,政府出台果断政策措施的时间越晚,决策者为了将经济调控回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而使用强硬政策措施的风险就越大。
  因此,简评中预计,在今年剩余时间内中国的存贷款利率还会有两次上调,每次加息幅度为27个基点;12个月之内,人民币兑美元将升值9%。与此同时,各种旨在控制信贷扩张和投资需求的措施也可能加码。
  此外,高盛仍维持2007年通货膨胀率为3.6%的预期,这意味着,今年剩余时间里的通货膨胀率均值将超过4%。由于预测下半年政府将出台更果断的调控措施,预计2008年的通货膨胀率将降至2.6%。■

  推荐进入财新数据库,可随时查阅宏观经济、股票债券、公司人物,财经信息尽在掌握。

版面编辑:运维组
推广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