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金融 > 要闻 > 正文

陈锡文:金融支持不足制约农村经济发展

2007年03月19日 22:04 来源于 caijing
由于农民缺乏有效的抵押品,解决农民贷款难不会一蹴而就


   “2006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占GDP的比例为11.8%,但当年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中,正规金融机构对农业的贷款却不足6%。农业严重缺乏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受阻,农民是在想尽一切办法‘苦斗’!”3月18日下午,在钓鱼台国宾馆召开的“2007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国著名农村问题专家陈锡文表示。
    陈锡文指出,近年来,金融支持不足严重制约农村经济发展。,“不可能在一两年内根本解决”。
    陈锡文认为,从宏观经济看,现有国有商业银行日益商业化,而农业的利润率相对不高,农户信用评估的成本较高,难以吸引正规金融机构对农户和农业的资金投放。但更重要的是,现行土地制度安排亦不利于农民获得有效的抵押品。
   “刚刚颁行的《物权法》对农地问题有明确规定。从相关条文看,中国农民实际上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向银行抵押贷款:他的土地是农村集体的,不能向金融机构抵押;他的房产没有房产证,也不能向金融机构抵押。”陈锡文指出。
   《物权法》将自今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是中国第一部保护公民财产权的法律。该法把农地承包权、农民宅基地使用权明确定义为“用益物权”,但仍不允许农民“抵押”这两个最重要的财产权。
    陈锡文认为,从全世界看,没有摆脱传统农业的农民,离开土地和房子,就没有其他的财产,很难获得银行所需的信用。而农户经营规模非常之小,每笔贷款数量也很小,造成银行的评估成本很高,甚至入不敷出。这些都是农村金融改革的难题所在。
    陈同时也告诫,农地的集中和规模经营,必须征得农民的同意,必须遵循“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而农民土地的适当流转和集中的程度,完全取决于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展。如果工业化和城市化使更多的农民进入城市工作或居住,农地集中自然水到渠成。
    “政府只要创造了农民向城镇转移就业的机会,实际上就创造了农地流转的机会。人不走就想把农村土地集中起来,这就是中国历史上反复出现的土地兼并。我想,农民和中央政府都不会答应。”陈锡文警告说。
    在陈锡文看来,虽然进城打工的农民数量逐年增长,但是中国的城镇化率每年仅提高1个百分点左右。如此计算,中国的城镇化可能要持续数十年甚至半个世纪。而即使到那时,中国还将有数亿农民留在农村。因此,他对中国城镇化的前景并不乐观。
    正是基于以上判断,陈锡文对“非农企业和城镇居民投资农村”持谨慎态度。“非农企业和居民给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应该支持。但如果把农民的地直接拿过来搞生产经营,我不支持。农民的地还不够种,强者不应该跟农民抢夺土地资源。”陈锡文如此表示。
    每年一度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由中国政府的智囊机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所属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承办,定于每年中国人大、政协“两会”闭幕后的第一个双休日举行。今年的论坛主题是“迈向新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国”,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出席该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

  推荐进入财新数据库,可随时查阅宏观经济、股票债券、公司人物,财经信息尽在掌握。

版面编辑:运维组
推广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