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金融 > 要闻 > 正文

【中国经济】遗失的财富效应

2007年03月12日 15:11 来源于 caijing
中国的家庭既没有一个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又没有财富效应支持消费,导致了家庭过多的“防御性”储蓄


黄益平 沈明高/文

  消费不足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性因素。中国经济增长依赖投资和出口的局面很难长期维持,这一增长方式在未来的几年里将不可避免地面临重要调整。这样的调整对快速发展中的中国经济将产生负面的影响,其影响程度如何完全取决于消费。
  届时,如果消费不能成长为代替投资和出口的增长支柱,中国经济很难排除硬着落的可能。刺激消费增长是中国政府最近提出的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之所在,也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
  一般认为,两大因素直接影响了消费,即收入效应和财富效应,财富效应是收入效应的重要补充。在上个世纪80年代(1980-1990),中国消费占GDP的比重平均保持在51%左右,这一比重在90年代(1991-2000)下降到了45.6%,而在21世纪的前五年(2001-2005)更进一步下降为41.7%。但是,在1990年至2005年间,职工平均工资的年增长率达到了14.8%,只略低于16.5%的名义GDP年均增长率。特别是在2000年至2005年间,职工平均工资共增长了95.9%,高于85.3%的名义GDP增长率。换句话说,只要有一份工作,中国居民的平均工资增长基本与经济发展的水平相一致,收入对消费的影响更多地体现在就业率和收入分配的不平等。
  相反地,中国居民消费中的财富效应却没有明显地发挥出来。从计划经济时代开始,几乎所有的财富都归国家所有,财富效应一直没有存在于中国居民的消费中。与此同时,国家提供了包括住房、医疗、教育和退休在内的全方位的社会保障,财富效应缺失对消费的影响有限。
  但是,随着20世纪90年代后期对住房、医疗、教育和退休等的私有化和市场化改革,国家提供的社会保障服务的功能被大大削弱了,社会保障储蓄的功能从国家转向了家庭,以市场为基础的社会保障体系与主要财富依然国有两者之间的不平衡改革严重压抑了居民的消费意愿,这是消费占GDP的比重从2000年的46.4%骤降为2005年的38%的主要原因。如果允许中国居民积累更多的财富,财富效应对消费的积极作用可以抵消由于社会保障不足而带来的负面影响。
  与任何国家相比,中国居民所拥有的财富相对较少。有关估计显示,中国家庭拥有的人均财富与人均GDP的比例约为1.7倍,远低于美国的4倍和澳大利亚的3.7倍,也不如印度的2.4倍,只与荷兰等西欧国家相若。美国的社会保障以市场为主体,但强大的家庭财富保障了居民消费的安全感。欧洲国家大多提供了充足的有国家支持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替代财富效应、鼓励居民消费。而中国的家庭既没有一个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又没有财富效应支持消费,导致了家庭过多的“防御性”储蓄。
  在财富货币化的过程中,中国居民拥有的财富与国家拥有的财富相比,事实上在不断下降。财富通常包括真实财富(如商业资产和房地产)和金融财富(如证券和银行存款)两大类型。国家仍然是土地、重要资源和垄断行业企业的实际所有者和支配者;中国居民能够实际拥有的财富主要是银行存款、房地产、私营企业和其他金融资产。尽管仔细评估国家和居民拥有的财富比例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但我们可以大致推断财富在国家和家庭之间的消长。
  中国居民拥有的商业资产在不断增加,但国家仍然控制着具有垄断性质的国有企业。在20世纪90年代,乡镇企业的大面积改制适合个人或家庭成为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的实际所有者。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国有企业的“抓大放小”改革,也将规模以上国有企业的数量从1998年的64737家,迅速减少为2005年的27477家。这些改革增加了个人拥有商业资产的比例。
  在1998年至2005年间,规模以上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的总资产下降了20个百分点,到2005年底时为48.1%;同期,私营企业的总资产比例从很少增加到了12.4%。如果考虑到规模较小但数量庞大的中小企业,个人和家庭所拥有的实际资产比重远高于这一比例。
  根据国家统计局2004经济普查资料,在企业实收资本中,国家资本占48.1%;个人资本占28%。商业资产成为中国居民积累财富的一个主要途径,可是,大约5.1万亿元的个人资本资产仍然只占2004年底约12万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的43%。除了投资企业之外,投资房地产市场是中国居民积累财富的另外一个重要途径。然而,属于房地产投资的比重仍然很小,特别是房地产价格的过快上涨使得不少家庭的收入与房地产价格之比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因而必须储蓄更多才能改善自己的住房条件。
  根据建设部的资料,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从1978年的6.7平方米增加到了2005年的26.1平方米,农村居民也有了类似幅度的增加。为了抑制房地产市场的过热,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紧缩政策,提高了对房地产投资的门槛和风险。
  金融资产的积累受限于资本市场发展的滞后。有关调查和估计显示,银行存款仍然是中国居民拥有金融资产的主要形式,约占所有金融资产的70%;高风险的股市成了中国普通老百姓获取金融财富的另外一个主要选择。这样一个金融资产组合能够带给中国居民的平均年回报约为4%-5%,远低于最近十多年来16%左右的名义GDP增长率。
  当鼓励消费已经成为提高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的基本政策时,充分发挥财富效应对刺激消费的积极作用应该成为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首先,在积极推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同时,应该重视财富的再分配,允许家庭通过合法的途径积累更多的财富,找回遗失的财富效应。特别是在目前中国经济面临流动性过剩的情况下,财富的积累可以锁定部分流动性,有利于宏观经济的稳定。个人和家庭财富的增长是经济发展的主要目的,是让中国的老百姓充分享受经济成长好处的一个重要体现,也是国强民富的标志。
  其次,加快资本市场的发展,使之成为财富再分配的一个重要渠道。在不改变主要财富国家所有的前提下,通过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健康发展,特别是通过资产证券化等方式让中国居民分享国有财富所带来的现金流。比如,国家在征收土地时发行土地收益债券,使失地的农民能够部分享受土地增值带来的收益。
  第三,保障个人和家庭的合法财产。《物权法》的即将通过是保障个人和家庭财产的重要一步,然而,更为重要的是,应该保障个人和家庭合法获得财产的权利,包括个人和企业投融资的权利。■

  推荐进入财新数据库,可随时查阅宏观经济、股票债券、公司人物,财经信息尽在掌握。

版面编辑:运维组
推广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