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金融 > 要闻 > 正文

林毅夫:自主创新当遵循比较优势

2007年02月08日 16:48 来源于 caijing
创新归根到底是企业行为而非政府决策,要求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符合比较优势为原则,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



□ 林毅夫/文

   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通常,发达国家各个产业所采用的技术在世界各国的相同产业中处于先进水平,发达国家要进行技术创新,必须依靠自己的新发明。而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创新,既可以靠发明来取得,也可以用引进技术的方式,包括购买专利、模仿等来获得。
  对发展中国家而言,两种可能方式哪一种比较好?应当依成本和效益的比较而定。技术发明,尤其是现代高科技产业中的技术发明,投入巨大,风险极高。而购买专利作为最昂贵的技术引进方式,其费用也远低于研发成本,且可避免研发极有可能遭遇的失败。所以,发展中国家以引进技术为主来实现创新,成本会远低于发明的成本。
  问题在于,发展中国家以引进技术为主,是否注定永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答案是否定的。
  对发达国家而言,其要素禀赋结构中,资本相对丰富,劳动力相对短缺。因此,资金相对便宜,劳动力相对昂贵。在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中,企业面对这样的要素禀赋结构,必须采用能以资本替代劳动的技术,才能具有竞争力。所以,发达国家以资本密集、技术密集为其经济结构特征。
  发展中国家要在产业、技术结构上追赶发达国家,就必须实现资本的积累,在要素禀赋结构方面赶上发达国家。这要求发展中国家充分利用其比较优势,即当劳动力相对充裕、资本相对稀缺时,必须进入能更多利用劳动力、少利用资本的产业,并采用能够以劳动力替代资本的技术。只有这样,企业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才能具有最大的竞争力,获取最大的剩余,资本也能获得最高的回报,从而最快地提升要素禀赋结构。当然,在要素禀赋结构上升以后,相应的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也要随之提升。
  由于按比较优势发展的发展中国家的积累率远高于发达国家,因此经过一段时间以后,遵循比较优势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要素禀赋结构的差距就能大幅缩小,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也将趋近。
  如果反其道而行,发展中国家一开始就直接动员力量发展发达国家具有优势的产业和技术,能否更快地赶上发达国家呢?尤其是像中国这样的大国,政府行政主导力量强大,有能力动员资源发展一些最尖端的产业和技术,更存在这样的倾向。
  问题在于,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追赶并不仅限于少数尖端产业,而是需要整个国家产业水平的提升。靠行政力量推动少数产业发展,需要大量资本投入,而且必须不断投入巨大的研发成本,这不是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所能承担的。另一方面,有关企业即便建立起来,由于未遵循价格信号的指导,因此,在市场中缺乏竞争力,如果失去国家持续的保护和补贴,就无法生存。不仅如此,行政主导的赶超将使符合比较优势的产业发展受到抑制,从而延缓要素禀赋结构的提升。
  需要注意的是,技术引进并非原样照搬,而是要消化吸收,更要在引进的过程中创新。因此,即便依靠引进实现创新,也必须保持技术研发队伍,才能最好地吸收、运用、改进所引进的技术。同时,保持一定的研发能力也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在比较优势变化时,从引进技术转变为自主研发。
  就中国目前的发展阶段而言,必要的自主技术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是流程的创新。中国劳动力成本仍远低于发达国家,当引进技术时,在不牺牲产品质量的前提下,生产流程中的许多步骤可能能够以劳动替代资本,从而进一步降低成本。这种创新只能靠中国企业自主研发。
  其次,在中国具有比较优势、发达程度高于中国的国家却并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中,创新只能由中国自主实现。
  第三,在中国具有比较优势,中国企业与发达国家企业技术差距很小,且难以通过引进实现技术升级的产业中,中国企业必须进行自主创新。
  最后,一些与国家安全相关,又不可能从国外引进的产品和技术,中国也必须进行自主创新。
  以上除第四类需要政府财政支持,前三类自主创新中,创新主体都是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其研发的技术通常是在现有技术基础上的延伸,成功概率较高,所需投入较少,研发出的技术、产品较符合市场需求,从而自主创新的投资效益较高。
  但是,如果试图在与中国的比较优势相距甚远、研发资金投入巨大、风险很高的技术和产品上进行赶超,则只有在政府的保护和巨额补贴下才能继续。如果要保护的企业太多、范围太广,政府将不得不依靠扭曲要素价格机制,以行政手段来配置稀缺资源方能实现目标,这无疑将阻碍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作者为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推荐进入财新数据库,可随时查阅宏观经济、股票债券、公司人物,财经信息尽在掌握。

版面编辑:运维组
推广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