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下称CCER)2月4日举行“CCER中国经济观察”第八次报告会。与会的经济专家以人民币汇率及中国流动性状况为切入点,讨论了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和金融形势的热点问题。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易纲在会上称,“目前我们把主要的流动性都回收了,也许还有一点点多,但是很有限。”央行从2003年开始采用存款准备金率和央行票据两种手段控制流动性。易纲指出,从总量上看,自2003年9月到2006年间,中国人民银行累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五次,累计收回1万亿元人民币;在2006年底,央行票据余额为3万亿元。两项加总,共收回4万亿元的流动性。中国经济每年的增长也需要5000亿元左右的货币。
对此,参会的巴克莱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黄海洲表示认同。
针对与流动性紧密相关的人民币汇率问题,各方专家也进行了探讨。CCER主任林毅夫的报告指出,人民币的真实汇率并没有被严重低估,因此人民币升值不能减少中国的外汇储备,还会带来大量套利行为。
林毅夫认为,应该维持人民币汇率有管理的浮动制,允许小幅度升值,但是要避免投机预期;利用中国资本账户不开放的高交易成本特征,将人民币的年升值幅度控制在3%左右,防止海外游资炒作人民币。
在目前的宏观经济背景下,中国应当采取什么经济政策?易纲认为,中国目前最大的问题是投资增长过快、信贷增长过快、巨额贸易顺差,以及资源消耗过大和环境污染问题。环境治理、劳动标准设定、严格执法等政策都会影响价格,形成与涨价类似的效果。这些调整属于实质变量,一般认为是“慢变量”。因此,解决中国的这些问题需要一系列的政策组合,包括汇率调整这样的价格变量(“快变量”)和实质变量(“慢变量”)的配合使用。
CCER教授宋国青强调,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的贸易条件和出口减少都有显著的影响。他提出,应该在保证汇率升值速度的前提下,权衡利率政策的使用。
黄海洲则指出,中国应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