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金融 > 要闻 > 正文

【市场分析】准备金率上调:巩固调控成效 (11月4日 AM)

2006年11月04日 00:31 来源于 caijing
相对于发行央行票据,提高准备金率是一个成本较低的抹平流动性的办法,不会起到放大效果



  11月3日18点15分,中国人民银行在其网站发布公告,决定从2006年11月1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一次回收货币流动性的常规措施。”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表示。
  今年以来,中国宏观经济呈现货币流动性过剩、投资高增长的局面。为解决这一问题,到目前为止,央行已经运用了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包括窗口指导、发行央行定向票据、两次调高银行贷款利率、三次调高存款准备金率等。
  9月,人民币贷款增加2201亿元,同比少增1252亿元;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增幅比上月低1.11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低1.09个百分点。这些都表明央行对流动性的调控效果已初步显现。
  但央行认为,当前国际收支顺差矛盾仍较突出,银行体系新的过剩流动性仍在产生。因此,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将有利于“巩固流动性调控成效”。
  对此,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表示赞同。他认为,目前经济仍在高位运行,从货币量扩张的构成来看,主要是由于外汇占款的继续上升和货币乘数的提高。而显然,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可以缩小货币乘数。另外,目前投资反弹的压力仍然较大,因此央行的选择是正确的。“这也在市场的预料之中。”哈继铭说。
  高盛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梁红表示,相对于发行央行票据而言,提高准备金率是一个成本较低的抹平流动性的办法,央行的举措不难理解,对真实经济也不会有什么影响。在高善文看来,央行在宏观调控前期所做的调整影响要更大,“目前调高准备金率是不可能起到放大效果的。”
  对于未来的货币政策走向,央行公告称,将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维护货币信贷的平稳增长。而哈继铭预测,今年四季度或明年年初,货币政策可能还会有进一步的微调,比如再次上调准备金率。同时在行政调控方面,今年不会再有新的措施出台,而主要会集中于加强现有措施的执行。
  梁红认为,对于外汇增加所导致的流动性过剩局面,从根本上说,央行目前所采取的调控措施效果有限,“都不是特别有用”。真正的治本之道,仍然在于汇率和利率制度的改革和调整。
  高善文则建议,央行有必要“连续提高准备金率,连续提高汇率,直到流动性过剩问题基本解决为止”。■

  推荐进入财新数据库,可随时查阅宏观经济、股票债券、公司人物,财经信息尽在掌握。

版面编辑:运维组
推广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