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金融 > 要闻 > 正文

穆迪入股中诚信49%获批 (8月22日 PM)

2006年08月22日 22:32 来源于 caijing
穆迪以约1000万美金的代价获得了其与中诚信合资公司的经营管理权,未来政策允许时,穆迪可控股51%



  8月20日,中国最大信用评级公司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公司(下称中诚信国际)与穆迪的合资协议获得了商务部的最后批准。
  “等了四个月拿到了批文,我们很幸运。”中国诚信信用管理公司(下称中诚信)董事长、中诚信国际现任CEO毛振华说。这是在8月9日商务部发布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国内企业新规定,金融业内发生的第一起外资并购案例。中诚信和穆迪的合资公司预计在9月正式挂牌。
  4月13日,毛振华与穆迪亚太有限公司中国业务董事总经理叶敏在北京签订了合资协议。据此,穆迪将以现金方式,收购中诚信持有的中诚信国际49%的股份。这是迄今国际评级机构在中国合资的上限。在政策允许时,穆迪持股比例可上升至51%。
  “为此,现在我们在长安街招商局大厦12层的办公室正在重新装修。”出现在8月21日中诚信与投资者见面会上的毛振华说。
  这意味着中诚信将在相同的办公室里迎来第二个合作者。三年前,中诚信国际与另一国际著名资信评级机构惠誉(Fitch)的合资不欢而散。惠誉转而成立中国代表处,由原惠誉派至合资公司任总裁的邬润杨任中国区代表。几乎在同一时间,穆迪在北京成立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叶敏任总经理。三年之后,叶敏成为与中诚信国际成立的新合资公司CEO。
  根据双方谈判结果,除CEO外,穆迪还将派出合资公司的首席评级官。毛振华则任新公司董事长。
  有过一次合资经历的毛振华对与外资谈判驾轻就熟。4月12日,在合同的其他条款均谈完后,毛振华带着一名助理来到谈判会场,就非竞争条款作最后的谈判。等待他的是一个庞大的代表团,仅穆迪在中国、香港、国际分别聘请的律师团就超过九人。“从下午两点一直谈到第二天早上八点钟,”毛振华说。最终双方达成协议:穆迪允诺未来所有中国区的业务均通过合资公司进行,中国公司进行国际市场发行债券部分,若涉及中国业务也要按比例分配收入给合资公司。
  中诚信国际是成立于1992年的中诚信旗下子公司之一(中诚信的主要子公司还包括中诚信财务顾问、中诚信征信),是中国首家也是最大的本土信用评级公司。毛振华是中诚信的实际控制人和CEO。由于评级公司的专业性较强,中诚信从成立之初即寻求与国际一流评级公司合作。1993年,中诚信开始与世界第三大评级公司惠誉谈判,历经五年后方有结果,在成立的合资公司中,惠誉和国际金融公司(IFC)各持有30%和15%的股份,中诚信持有45%,中华工商时报公司持有10%(实际上是代中诚信持有)。双方在从理念到行为方式上都存在着难以愈合的分歧,惠誉虽然派出了合资公司的总裁,但却始终不能真正获得对公司的控制权,而中诚信也不甘于就此成为“惠誉中国”,加之业务发展并无很大起色,这场短暂的婚姻在2003年宣告结束。
  一位接近消息源的人士透露,2003年中诚信以100万美元左右的价格回购了惠誉和IFC在中诚信国际中的股权之后,即开始与穆迪谈判。此次达成交易的金额据估计应在1000万美元左右。“从三年前开始谈合资到现在,并购金额翻了十倍”,毛振华说。
  中诚信之所以能拿到不错的价格,要归功于去年破茧并迅速成长的企业短期融资券市场。2005年5月诞生于银行间市场的企业短期融资券市场,仅一年多的融资额便远远超过证券市场牛市时的全年IPO规模。截止2006年8月中旬,市期场上共计168家企业发行了226只短期融资券,发行规模达3295.1亿元。
  与此前发改委管理下半行政化、规模有限的企业债券市场不同,短期融资券是信用债券,不需要抵押保障,市场化程度较高。按照监管部门要求,企业必须在发行前由合格的资信评级机构出具评级报告。这些机构包括中诚信国际、大公国际、联合资信、上海远东资信、新世纪资信五家。据了解,在短期融资券市场开启的早期,有关监管当局也考虑过允许国际评级机构进入,但最终因为种种原因而未开启大门。至今,由中诚信国际承做评级的企业共计58家,发行规模1465.2亿元,占总发行企业家数的34.52%及总发行规模的46.59%。中诚信国际市场份额第一的优势已经建立,即使按每家50万元的评级收费估算,中诚信国际这一年多来的收入已经近3000万元。事实上,中诚信国际此前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去年我们才真正盈利。”一位中诚信国际的员工透露。可以肯定,短期债市的兴起、无法获得独资牌照以及中诚信国际业已取得的业内地位,促成了穆迪的合资决定。
  中诚信与穆迪的评级合作已有时日,从2003年开始中诚信从事资产证券化产品的评级业务。至今,中诚信与穆迪一起参与国家开发银行和建设银行两家的结构性融资试点评级,完成了五家企业的资产证券化项目评级,以及华融资产管理公司和工行宁波分行的两起不良资产的资产证券化项目,覆盖了中国现有资产证券化项目的90%。由于资产证券化产品的设计和定价,取决于对资产未来现金流的评估,高度依赖信用评级,中国金融监管当局要求试点机构必须聘请“一中一外”两家评级机构,即一家本土的评级公司作评级,而一家国际评级公司做顾问。在这些合作中,中诚信既向穆迪学习了资产证券化评级的绝佳机会,也全面感受了国际评级公司理念和运作机制。■

  推荐进入财新数据库,可随时查阅宏观经济、股票债券、公司人物,财经信息尽在掌握。

版面编辑:运维组
推广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