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金融 > 要闻 > 正文

中国GDP变从何来?

2005年12月30日 22:20 来源于 caijing
“我们苦于历史数据不合理的因素,同时苦于社会能够接受的程度。”

   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后,中国2004年的GDP现价总量比初步核算数据增多了2.3万亿元,上升16.8%。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变化(参见杂志2005年第26期“GDP‘跳跃’”)。
但从细节而言,变从何来?

资料来源变化

  2005年12月24日,在清华大学举办的“统计数据的冲击——重新认识中国经济”研讨会上,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司长许宪春对此作出了解答。他指出,GDP变化的90%是由于资料来源变化引起,只有10%源于计算方法及GDP核算范围等其它方面的调整。
  许宪春称,从GDP核算的技术角度,和以往的常规性普查相比,此次普查最大的变化是资料来源,主要包括企业资料、个体经营户及“附属的产业活动单位”三个方面。
  普查结果表明,以下企业的常规年度统计资料,与普查资料差距不大,包括规模以上工业,即国有企业和年产品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企业;限额以上批发零售餐饮业;建设部规定的资质等级以内的建筑企业。
  那么企业资料变化来自何处呢?主要来自以下几类企业,一是限额以下的批发零售和餐饮业,过去没有财务资料,主要是用推算的办法,利用此次普查资料计算,这一行业GDP增长比较高;二是资质以外的建筑企业,因没有财务资料,常规年度统计主要用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中的建安工程投资;三是许多新兴服务业企业的资料很少,如计算机软件、商务服务、居民服务业等,其中私有部门的资料更是奇缺。“这次普查弥补了这一部分资料。”许宪春说。
  第二个资料来源是个体经营户,个体工商户由工商管理部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许多个体工商户没有作登记,没有纳入工商部门的管理范围,此次普查,按14个行业设置了个体经营户基本情况表,普查获得了个体经营户的资料,“这一资料来源的变化也比较大。”              资料来源的第三大变化,是“附属的产业活动单位”,许多工业企业附属有很多其他企业,从事的活动与企业主业不同。常规年把与主业相同统计进来了,通过这次普查,获得了“附属的产业活动单位”比较翔实的资料。
  尽管如此,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仍然怀疑,经济普查仍然可能存在疏漏。他指出,我国的小工业特别发达,尤其是沿海地区,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工业随处可见,解决了约1000万非农人口的就业问题,这对于GDP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还有学者指出, 60人以下的商店、40人以下的餐馆、不具资质等级的建筑单位以及某些交通运输企业等,都不在经济普查统计范围之内,所以GDP仍然存在被低估的可能。
  在GDP计算方法方面,许宪春说,因资料来源发生变化,GDP计算方法必然发生变化。如过去没有健全财务资料的企业,是通过其他资料来推算的,经过普查有了相应的财务资料,就直接用财务资料计算。计算方法的另一个变化,是将计算机软件由按中间投入处理,改为按固定资本形成处理,使得GDP增加值变大。
  在变动计算方法的同时,中国GDP的历史数据也将得到调整,如果计算方法变了不调整历史数据,数据就不科学。比如,“中国把居民储蓄利息作为金融业增加值,这不符合国际标准。长期以来一直想改,但担心变化后,金融业增加值就会减少,有关部门接受不了。”
  此外,GDP核算范围也作了调整,通过居民入户调查资料,将过去没有在GDP核算范围之内的居民自有住房出租以及家教、保姆等家政服务也纳入GDP核算范围。
  许宪春称,许多发达国家,对历史数据作调整容易接受,不调整反而觉得不合适,但在中国,若频繁调整历史数据,会觉得国家统计局搞错了数据。

  推荐进入财新数据库,可随时查阅宏观经济、股票债券、公司人物,财经信息尽在掌握。

版面编辑:运维组
推广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