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网】金融总量指标既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的状态,也体现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过去,市场往往更加关注银行贷款的增长。央行指出,随着社会融资规模结构的变化,社会融资规模和货币供应量等总量指标,比银行贷款更能反映金融体系支持实体经济的情况。
11月11日,央行发布《2025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在一篇题为“科学看待金融总量指标”的专栏文章中,详细阐述了背后逻辑。
专栏文章介绍,社会融资规模是指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支持总量,是一个覆盖面广、涵盖多种融资渠道的综合性指标,除银行贷款之外,还包括政府债券、企业债券、股票融资、委托贷款、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等其他直接或间接融资方式,反映金融体系支持实体部门生产、投资、消费等各项经济活动的总体情况。货币供应量是传统上观察金融总量的经典指标,指某一时点上流通于经济体系中的货币总量,依据流动性划分为不同层次(M0、M1、M2等),主要由银行发放贷款、购买债券等资产扩张所创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