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金融 > 要闻 > 正文

11月通胀再创十年新高

2007年12月11日 12:51 来源于 caijing
11月CPI冲高至6.9%;食品部门继续高位上涨,非食品部门也开始承担更大的价格上升压力

   12月11日,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1月消费品价格指数同比上涨6.9%。其中,城市上涨6.6%,农村上涨7.6%。
  与上月数据相比,本月除了食品部门继续延续上月涨势外,非食品部门也出现了一定的上涨。其中,食品部门从10月的同比上涨17.6%升至11月的18.2%。而非食品部门则从10月的同比上涨1.1%升至1.4%。
  从具体产品来看,肉禽类制品价格在高位基础上再度有所上涨,其中猪肉从10月同比上涨54.9%升至11月的56%。鲜菜和鲜果涨跌互现,鲜果价格从10月同比上涨8.5%升至11月的12.9%,鲜菜价格略有回落,从10月的同比上涨29.9%回落至11月的28.6%。粮食价格略有回落,从10月的同比上涨6.7%小幅下降至11月6.6%。
  另外,根据国家发改委近期公布的数据,稻谷、小麦、玉米三种粮食加权平均收购价格(全国25个粮食主产省、市、区,国有、非国有粮食企业收购价格)为每50公斤79.96元,比上月略涨0.38%,比上年同期上涨11.92%。其中,小麦平均收购价为78.51元,比上月上涨3.10%,比上年同期上涨9.60%。稻谷平均收购价为85.59元,与上月基本持平,比上年同期上涨8.63%。玉米平均收购价为71.76元,比上月下降 1.73%,比上年同期上涨22.33%。
  从以上数据不难发现,当前通货膨胀的形势日趋严重,除了一直得到广泛关注的猪肉价格仍保持高位外,粮食价格的上涨压力同样不容忽视。另外,在本月,非食品部门价格再度出现上行,最近四个月,非食品价格的上涨分别为0.9%,1.1%,1.1%和1.4%。从数字上看,价格上涨的压力已经开始在非食品部门出现苗头。
  而从11月生产者价格指数(PPI)来看,来自生产商处的价格压力同样开始显现。11月PPI从10月的同比上涨3.2%升至4.6%。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也从10月的同比上涨4.5%升至6.3%。生产资料出厂价格中,采掘、原料和价格三个部门均出现一定涨幅。来自上游的成本压力无疑加大了本轮通货膨胀的治理难度。
  CPI上涨连续四个月超过6%引发的通货膨胀受到了极大关注。一种观点是,当前的通货膨胀依然属于相对价格上涨带来的结构性通货膨胀;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持续四个月的CPI高涨说明,当前的通货膨胀已有带动价格全面上扬的可能。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霍德明持后一种观点。他说,相对价格的改变,通常会刺激供需结构的变化,进而使之重新回落到此前的价格水平。但目前没有迹象表明,食品价格正在回落,所以此番通货膨胀恐将不可避免地带动价格水平的全面上扬。
  他认为,如果CPI的涨幅持续到12月,那么国家可用以调控的对策恐怕不多。存款准备金率刚刚调整,利率的调整则会对国有企业的资金成本带来严峻压力,而同样不能冀望人民币的大幅升值。
  不过霍德明表示,目前许多国家都利用汇率升值来抵御通货膨胀。英国《经济学人》提供的数据显示,泰国10月的通货膨胀率为2.5%,而10月31日,泰铢对美元的比值为34:1,较一年前的36.7:1有7%左右的升值;马来西亚9月的CPI水平为1.8%,10月31日马币对美元的比值为3.65:1,较一年前的3.34:1有8%左右的升值幅度。
  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12月10日在出席年会“2008:预测与战略”时表示,尽管今年1月到10月通胀同比扩大3.1个百分点,10月达到6.5%的高位,但对通胀要进行客观、全面地比较和认识。他认为,中国目前的通胀是一个结构性和阶段性的上涨,主要是食品和石油价格拉动,大多数工业产品供求平衡,价格是下降的。同时,外部因素对中国的价格上涨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比如全球粮食减产和生物燃料工程方兴未艾。数据显示,从全球范围看,中国的通胀水平依然显著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与其他新兴经济体相比,中国具有较强的抵御通货膨胀的能力。■

  推荐进入财新数据库,可随时查阅宏观经济、股票债券、公司人物,财经信息尽在掌握。

版面编辑:运维组
推广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