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金融 > 要闻 > 正文

摩根大通:中国输出通缩时代已终结

2007年07月19日 23:33 来源于 caijing
中国的食品价格在最近数月开始大幅飙升,为中国决策者拉响了通货膨胀的警报



  过去几年中,世界经济受惠于中国廉价的商品出口,全球价格保持通货紧缩趋势,然而这种状况可能将不复存在。摩根大通中国证券市场部董事总经理兼主席李晶(Jing Ulrich)7月19日表示。
  李晶认为,。食品价格是中国消费物价指数一篮子组成中比重最大的成分。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李晓超7月19日通报经济情况时也谈到,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3.2%,其中最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呈现出结构性上涨,主要原因是由于食品价格上涨所带动。在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2%中,食品价格带动了2.5个百分点。
  李晶在其研究报告中称,中国农产品价格的走高可归因于结构性问题,并且将无法在短期内得以解决。在过去几年,中国的制造业经历了劳动力和原材料价格的不断上升,加上人民币升值,许多制造商无法消化成本上升的压力;另一方面,中国制造业正逐渐获得较为独立的定价能力和更多的议价空间。
  摩根大通调查的大部分制造商表示,他们正在上调平均销售价格,并且表示他们有信心可将未来的成本上升转移给买家。李晶认为,随着中国自身面临不断上升的通胀压力,中国向世界出口通缩的时代已经终结。
  中国近年的宏观调控政策已经或将对资源价格等产生影响。最近,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通知各地,自8月1日起调整铅锌矿石、铜矿石和钨矿石产品资源税适用税额标准,三种矿石产品资源税率涨幅达4倍至16倍。
  李晶的报告显示,自2003年底以来,美国从中国进口商品的价格指数已从100下降至今年一季度的97,二季度起指数则已有回升。
  中国在过去十年间发展成为“世界工厂”,中国经济形成商品供应过剩的局面。供应过剩对一系列商品造成的降价压力,一直是中国通货膨胀的减压器。
  对于输出通缩终结的说法,花旗集团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黄益平则持不同观点。他在专栏中提出,现在就断定中国遏制全球通货膨胀的时代已经结束实在为时过早。
  一个国家是出现通货膨胀还是通货紧缩,主要是由其自己的货币政策而非他国的产品价格决定的;其次,中国影响其他国家的通货膨胀水平只有一种可能,即廉价中国产品引发该国资源重新分配、推动技术进步,从而降低通货膨胀的压力。
  黄益平认为,导致美国从中国进口产品价格上升的原因有四种可能,即中国厂商的定价能力增强、人民币相对于美元升值、中国生产成本上涨导致价格提高和产品质量改善因此单位产品价值增加。
  他解释,中国厂商定价能力上升或者国内生产成本提高导致产品价格增加,这种可能性在目前不大。中国出口的主要还是大宗产品,不说同其他出口国之间的竞争,国内出口商之间的竞争就十分激烈。比如美国从亚洲其他地区进口产品的价格仍然在下降,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市场竞争的压力。同时国内生产者价格指数在过去一年内不但没有加速反而放缓了。
  毫无疑问,过去一段时间生产成本已经在稳步上升,原材料价格一直保持在比上年同期高4%左右的速度上涨,但这和2004年和2005年10%的速度相比已经低了许多。实际工资水平确实一直以13%的步伐增长,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更为惊人,过去五年达到年均20%。
  黄益平认为,生产成本是增加了,但并没有对生产者造成严重的压力。这一点可以从企业的盈利状况来判断,工业企业的总利润在2005年增长了26.6%,在2006年又增长了30.8 %。这在出口集中的行业也是如此,比如,纺织业的资产利润率由2005年的6.3%提高到2006年的7.0%,而电子产品行业的资产利润率则在同期从4.8%上升到5.2%。
  黄益平以为,美国进口价格上升反映了汇率因素,但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产品质量的提升,也就是说,尽管是同样数量的产品,但实际价值随着技术含量的增加而提高了。产品和产业升级换代是中国加入WTO以后所出现的一个新潮流,中国的厂商一直在不断替代其他国家的生产厂家。■

  推荐进入财新数据库,可随时查阅宏观经济、股票债券、公司人物,财经信息尽在掌握。

版面编辑:运维组
推广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